一直听说有过度沉浸互联网令人变笨的说法。“刷朋友圈太浪费时间了”,“朋友圈让我们不能静心读书”。我周围一些朋友平均每天泡在朋友圈的时间,多达数小时,刷帖子的、卖面膜的、刷自拍的、卖萌的、点赞的等等,朋友圈让我们的信息接受更加碎片化。朋友圈,真的会让人变愚蠢吗?
工具不仅使得我们获得便利,更多是让你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,工具会让我们的意识不断进化。令你变蠢的,未必是工具,而是信息接受模式。我们面对信息环境,早已悄然变换。
且看如下场景:
场景1:你在课堂上遇到疑惑,老师让有问题的同学举起手来,你思之再三,终于举起手。
场景2:你习惯性给任何出现在朋友的帖子点赞,为此你有一绰号:点赞王。
场景3:你喜欢浏览朋友圈资讯,通常不做任何评论纯转发,收藏起来回头去看,但很少回头细读。
互联网改变我们的场景和手势,也让信息获取的边际成本趋0。假如你每天只可以转发和点赞很有限次数,你会非常珍惜信息的筛选权。正因为信息免费,使得我们对单位信息的“深度细读”越来越匮乏,整个世界信息接受日益浅化。信息浅化,也让大脑更多是“应激”信息,而非“处理”信息。
互联网的几个手势也助长这种信息反馈惯性。
礼貌性点赞:点赞原本倾向于表达赞同、赞许的某种正向支持。但信息密集以及形成礼貌性点赞后,我们更多把点赞看成动物在沙滩上的某种爪痕,是一种网络活动印记,这么说,点赞,是互联网时代的“老子到此一游”。
习惯性转发:转发从传播和传递价值,到一种基于收藏保存的功能。你转发不是因为认同,或许只是因为许多人围观而基于惯性的转发,转发是一种从众行为。甚至转发只是你刷存在感的方式,你渴望一种围观。
转发和点赞不意味信息的细读,而是一种习惯性手势,你认为转发是保存信息、引发围观的策略,转发者失去深度阅读信息的回头率。大量“点赞人”和“转发人”的出现是否意味我们原有知识边界的变革呢?
微信用户每日平均阅读5.86篇,23%的用户平均每天只阅读1篇文章,但也有20%的用户每天阅读6篇到10篇。日均阅读文章数超过3篇的用户占比51%,阅读3篇户也占到了49%。
线式知识:以前,我们信息接受是一条单行道,我们在线状知识链条里。学习依次是对信息理解和捕捉。有时,任何一个中间环节的卡顿,都会导致流水线的掉链。你想不通一个环节,或许下一个环节将无法顺利运行下去,这是一个逻辑链条,知识是一种逻辑和推理。在这个线式知识的时代,知识的容量和深度成为衡量知识的两个最要紧的参数。
网状知识:信息像荒野上的篝火,那些更明亮篝火会吸引更多围观,你来不及对任何篝火静观,只是好奇围观和应对。像蜘蛛在“节点”之间跳转。
知识不再符合线性逻辑,而是一种网状关联。通过围观:标记:转发:传播,我们在网络社群里将知识连接为网络,传播一定价值观。知识从线式到网状,进入一种社交化层面功能。你在朋友圈接受信息模式也发生改变:
1.你更在乎传达信息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,你更多通过朋友推荐转发去获取世界资讯。那些有公信力朋友像一座座灯塔,你通过这些“基站”来获得信息。你有意识通过朋友权威性和类别调性去“筛选”信息。
2. 你对信息接受规模和速度都大大超越以往,不幸的是,大部分信息都停留在围观和潜阅读,我们越来越失去对信息深度理解力和思考力。我们像一种应激性的生物,我们只是情绪性或应激性对信息进行反馈。我们是信息的导管,大量信息流过导管,却未曾停留(走廊模式)
3.你徘徊在对信息碎片的情绪卷入和应急性反馈,而失去对世界整理轮廓的连接和反省。你疲惫应对碎片,却失去理解世界整体的思考脉络。
给互联网时代刷朋友圈的亲们一点建议:
1、警惕成为信息走廊 :你是不是单纯刷屏和习惯性转发、礼貌性的点赞,万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。你确实在浪费你的生命!美其名曰:你是一条信息的走廊!
2、加强你的深度阅读力:对任何信息都只是浅尝辄止,不加深度细读。你需要对优质信息进行细读,甚至话题拓展,包括围绕一种话题和主题的深入思考,无论你思考走多远,这种训练会让信息的思考不是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热闹上,而是一种带有个人思考框架的训练。
3、兼容并包多元价值思考:朋友圈最大问题就是同质化带来狭小隧道视野,你让自己尽可能关注多元化的意见领袖,让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带你去看不一样的咨讯世界。你看到世界价值越发多元,思考世界就越立体。
4、最快发出立场和声音:我们信息世界已经从单一的信息权威化发生改变,知识的完整性和透视感变得没有那么重要,重要是如何以最快速度首先发声。以快打慢,以新的信息迭代旧的信息,信息时代,任何建议都是在旧信息的废墟之上。这里没有崩塌,只是知识的新陈代谢。
晋城龙鼎 - 晋城网站建设为您解答!